遭遇极罕见脊柱厌氧菌团感染,历经突发脊髓功能缺失、下肢截瘫,以及镇痛、抗感染治疗、急诊手术、术后反复发热、重症药疹等重重关卡后,患者高先生特意从凳子上站立起来走了几步,向风湿免疫科穆荣主任展示自己出院以来的“康复成果”。
这一幕,近日发医院门诊楼风湿免疫科诊室里。大病初愈的高先生,尽管站立久了双腿会在裤管里打颤,却坚持再到骨科和感染疾病科送锦旗。
北医三院风湿免疫科主任穆荣在诊室为患者高先生复查(北医三院供图)
颈部剧痛半年,医院病因未明
事情还要从年夏天说起,高先生吹了一次空调后出现身体不适,先是发烧,随后开始颈部疼痛,医院,经历了各种治疗,住院两次。然而,半年过去了,高先生的颈部疼痛不但丝毫未减,还越来越重,每到半夜,就疼得大汗淋漓、彻夜难眠。
回想数月前,作为高先生的首诊医生,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刘蕊对一些细节已不甚清晰,但对高先生炎症指标很高、颈部剧烈疼痛仍印象深刻。结合既往外院治疗情况,刘蕊将高先生以疑难急危重、颈痛待查“优先”收入风湿免疫科病房。
住院当天,高先生扛不住颈部疼痛,想要用“头撞墙”的方法来转移注意力,管床医生柴静马上安排他复查了颈部核磁,颈部病灶锁定了:颈椎、胸椎旁有异常信号,神经根受压,椎体也存在骨髓水肿。这些都不符合风湿病常见脊柱受累特点,引发高先生颈部疼痛的原因可能是感染或者肿瘤。
很快,在医务处的协调下,经过全院多学科会诊,风湿免疫科联合药剂科、疼痛科、骨科共同制定了初步诊疗计划。首先是镇痛,由疼痛科、超声诊断科为其进行神经阻滞,高先生暂时能睡个好觉。其次,通过CT引导下脊柱病灶穿刺活检,尽快明确诊断。
入院不到1周,高先生的第一份病原学和病理结果出来了。病理科专家的报告排除了肿瘤的可能性,提示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不是肿瘤!”当柴静把病理结果带回科室,所有在场的医护都兴奋不已。而病灶的细菌、真菌检测全是阴性,这对大家又是“迎头一棒”。影像和病理都有明确指向,理论上是感染,可是却得不到常规病原学支持。
“传统检测方法给不出明确的致病菌信息时,得找其他出路。”在检验科的推荐下,穆荣“盯”上了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这是基于二代基因测序的前沿技术,能通过全面、海量分析患者样本中微生物和遗传物质(包括DNA和RNA),灵敏“捕获”致病菌的遗传信息。
全世界仅报道余例,牙周致病菌造成脊柱深部感染
就在风湿免疫科完善病原学诊断的过程中,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高先生,体温出现持续性升高,全身状况急转直下,精神萎靡、进食困难、命悬一线。
基础疾病与新发不明原因感染叠加,如果各种抗感染药物一起用,没有针对性,难以有效压住感染,反而容易导致耐药性,大家坚持认为,明确病原体,“精准”用药尤为迫切。与此同时,在高先生的脊柱感染灶送检样本中,宏基因组测序检出大量牙龈卟啉单胞菌、齿沟密螺旋体、放线菌、懒惰约翰森菌等口腔来源厌氧菌群。
脊柱厌氧菌感染?文献显示,迄今为止,此类型病例全球仅报道余例,在临床上比较罕见。“这远远超出了科室所有人的预期。”穆荣又一次向医务处申请,启动全院多学科会诊。有专家指出,“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尚未在临床上大范围展开,就要警惕会不会出错,环境污染、生物信息分析偏差,对单个碱基的信息解读完全不一样,这个技术给的线索需要验证。”
在北京,开展厌氧菌培养及相应诊断技术的医疗机构不多,能够检测出口腔来源厌氧菌的医疗机构屈指可数。“难,不是理由,医院在疑难罕病诊治层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在这个平台上,风湿免疫科有当‘侦探’的潜质,越难越兴奋,我们就想把它搞清楚。”穆荣通过本院和院外专家会诊体系,医院口腔科、医院、医院感染疾病科专家在线反复沟通,大家的目光聚集在了口腔科医师刘晓丹身上。
刘晓丹专注于牙周病和口腔黏膜病的研究,能熟练运用口腔医学领域前沿技术,在口腔来源厌氧菌检测方面经验丰富。在口腔科大力支持下,刘晓丹采集了高先生的龈沟液、牙菌斑等样本,在医院实验室进一步培养,最终在样本里找到了牙龈卟啉单胞菌、齿垢密螺旋体和放线菌,再次验证了高先生的脊柱系口腔来源的厌氧菌群感染。
骨科医生临危受命,最难的却不是技术
病因明确,风湿免疫科在与感染疾病科、药剂科联合会诊后,迅速制定了抗感染方案。
抗感染治疗第五天,高先生突然出现大小便失禁、下肢无力,无法行走。复查脊柱核磁,雪上加霜的事情又发生了。感染扩散形成的脓肿压迫了6节胸脊髓,导致他下肢截瘫。文献显示,脊柱厌氧菌群感染导致脊髓功能缺失、下肢瘫痪的病例更加罕见,目前仅报道10余例,而且多数病人没有存活。
年腊月二十八,针对高先生的病情,骨科迅速组织了科内疑难病例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虽然风险极高,但急性脊髓压迫有急诊手术干预适应证,应尽快解除高先生的脊髓压迫,引流脓肿,控制感染,给高先生重新站起来的机会。骨科主任医师姬洪全临危受命,准备给高先生做急诊手术。
“手术台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病例,但手术策略是相通的,医院骨科是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有实力做这个手术。”“如果家属愿意,医护团队会共同承担风险,给高先生一个机会。”面对高先生家属的疑虑,穆荣从不同的角度耐心解释。
虎年除夕前一天,在麻醉科、手术室的密切配合下,姬洪全带领团队为高先生进行了手术。
高质量学科群建设提升疑难疾病诊治能力
术后第六天,高先生从外科ICU转回风湿免疫科病房。
“来,你抱着我的肩,我抱着高先生,你退,他进,咱们看看平时该怎么练……”骨科、神经内科的医生手把手教高先生及家人下肢康复训练要点,让他们感受力度和技巧。面对病情变化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的心理波动,风湿免疫科医护人员,一有时间就去找高先生和家属谈心,给他们做“心理的按摩”。
年3月底,高先生的下肢肌力逐渐恢复,大小便自如,不但可以自行坐起,还能在助行器辅助下行走,达到了出院指征,顺利出院。
“在北医三院,没有特别弱的学科,大家都比较强,就能互相借力,高先生这个病,缺了哪一环,结局都不会这么好。医生在一线全力救治,心里会很有底气,医院为收治这些疑难疾病患者给了最好的政策和服务,同时分担了不可预期的风险。”复盘整个诊治过程,穆荣告诉记者,这得益于三个方面:医疗核心制度上,医院、科室还是医师,首诊负责制落实得“严”“实”,避免了患者在“科室间推诿”;诊疗模式上,多学科诊疗模式成熟、高效,只要向医务处申请,就会马上有反馈,就像相关科室已守候多时,就等着“喊启动”;管理上,医院在政策上给予临床重要支撑,特别是在诊治疑难重症患者的床位周转等管理指标方面力度很大。
原文刊登于年6月15日《人民政协报》第6版健康周刊
通讯员:王丽柴静
记者:陈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