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选自《中华皮肤科杂志》,,51(11):-.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inducedhyper-sensitivitysyndrome,DIHS)又称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物反应(drugreactionwitheosinophiliaandsystemicsymptoms,DRESS),是一种少见且可危及生命的药物不良反应,其特征是潜伏期较长,伴皮疹、血液系统异常和内脏损害。本病的确切发病率不详(其中抗癫痫药物及磺胺类药物约为1/),致死率可达10%。临床上具有药物过敏和病*感染的复合特征,呈现多样化表现,易误诊误治。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处置水平,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变态反应性疾病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制定DIHS诊疗共识,供我国皮肤科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参考。
本共识涵盖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几大部分,本文仅就临床特征部分进行阐述,感兴趣读者可通过订阅中华皮肤科杂志年第11期进行全文阅读。
临床特征
潜伏期长是本病特征之一,皮肤症状一般于服用致敏药物后2~6周(平均3周)出现。患者皮疹出现数天前,常出现瘙痒和发热的前驱症状,体温可波动在38~40℃,持续数周。早期皮损多为泛发的麻疹样斑疹或斑丘疹,也可为湿疹样或荨麻疹样,少数可出现无菌性脓疱和紫癜等损害,严重者可出现类似剥脱性皮炎、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中*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等皮损。此外,约25%的患者可出现面部、眼睑和/或手部水肿,这些体征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意义。与普通型药疹不同的是,停止使用致敏药物后皮疹不会很快消退,可出现再次加重(双峰)或多次加重(多峰)现象,这可能与药物交叉反应、药物诱导的免疫抑制及病*再激活有关。
DIHS可累及多个不同的脏器系统,最常累及淋巴结、血液系统和肝脏。淋巴结受累可见于75%的患者,表现为局部或泛发性淋巴结肿大。血液系统受累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和比例升高。内脏损害多迟于皮肤损害,也有部分患者发生在皮损之前。肝脏是最常受累的器官(发生率75%~94%),表现为肝肿大,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升高,可伴脾肿大。12%~40%的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肾损害,表现为血尿和蛋白尿,甚至出现间质性肾炎并进展为肾功能衰竭。1/3的患者可见肺脏损害,表现为肺功能降低、急性间质性肺炎、胸膜炎、胸腔积液、肋膜炎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27%的患者可出现心脏损害,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心悸和血压下降,血肌酸酐和肌钙蛋白升高,超声心动图示射血分数降低,心电图示ST段和T波改变。神经受累可出现脑脊髓膜炎、脑炎,表现为头痛、昏迷、运动功能障碍。
戳原文,更有料!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