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性药疹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NAT2乙酰化类型与抗结核治疗诱发的皮疹
TUhjnbcbe - 2021/3/3 6:28:00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s://4001582233.114.qq.com/

抗结核药物致敏的报道近年来逐渐增多,常见过敏反应有皮疹、皮炎、发热等,少见的有过敏性休克。有文献报告,最早发生皮疹可在用药后2h,最长可为3个月,约80%在用药2周左右出现皮疹,及时停药加用抗过敏药物治疗,皮疹消失时间为~0d。

除了异烟肼可致皮疹,几乎所有的抗结核药物都可能诱发“皮疹”不良反应。

药品说明书中相关不良反应信息概要

皮疹(2%)、发热(~2%)、*疸(肝*性,35岁以上患者肝*性发生率增高)(0.6%)等均有发生。

可见胃、肠障碍,皮肤反应和肝功能异常。(虽然说明书中未明确提及皮疹,但其他资料有报道利福平可引起皮肤奇痒,皮疹、发红)

发热、皮疹、光过敏、眼或皮肤*染(肝*性)。如发热和皮疹,宜停药抗过敏治疗,个别患者对光敏感,皮肤暴露部位呈鲜红棕色,停药后可恢复。

发生率极少者为皮疹、发热、关节痛等过敏反应。

下图为抗结核“四联”治疗致大面积皮疹的一病例

重要提示

明确常见致敏药物可以为临床医生对于抗结核药物停药后的试药顺序以及寻找替代药物提供依据,既可以减少药疹的复发率,又可以尽量不降低疗效。

不同抗结核药物致皮疹比例及类型

年周等人发表在《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的一项在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皮炎的例患者中进行的回顾性分析显示:

最常见致敏药物是利福平(34.04%),其次是乙胺丁醇(24.%)、吡嗪酰胺(6.67%)、异烟肼(0.64%)。

两种药物过敏中利福平+异烟肼致敏率最高8例(2.84%),致敏类型为发疹型4例、湿疹样型3例、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例;其次是异烟肼+乙胺丁醇5例(.77%),致敏类型为发疹型3例、湿疹型例、重症多形红斑型例;再次是利福平+乙胺丁醇3例(.06%),致敏类型为发疹型例、湿疹样型2例。

重症药疹患者的年龄均在40岁以上,主要的致敏药物是利福平。

药物性皮炎伴发其他不良反应中以肝功能损害者较高(59.93%)。

注释:

()RFP表示利福平;INH表示异烟肼;EMB表示乙胺丁醇;PZA表明吡嗪酰胺;SM表明链霉素;RFT表示利福喷丁;LFX表示左氧氟沙星。

(2)EE表示发疹;EDE表示湿疹性药疹;PDE提示紫癜性药疹;EMDE指多形性红斑性药疹;DIHS提示药物过敏综合征。

抗结核药物致皮疹原因分析

药物性肝损伤的表现除了*疸、食欲差、乏力、肝区胀痛、肝炎等,还包括发热、皮疹等全身性表现。这是由于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不仅与直接药物*性有关,还与药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物与宿主蛋白结合形成新抗原,引发异常免疫应答有关(详见《抗结核药物肝损伤诊治指南(年版)》),即肝损伤可引发过敏反应。

且上述研究显示“抗结核药物致皮炎患者中伴发肝功能损害的比例较高”。由此推测肝功能损害可能是结核药物致皮疹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存在肝损伤、或肝损伤危险因素的结核病患者,应谨慎使用抗结核药物。

《抗结核药物肝损伤诊治指南(年版)》中指出:NAT2慢乙酰化型者发生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显著增高。同时经查阅药物基因组学知识库pharmGKB发现相关提示:NAT2*6等位基因在临床上降低了异烟肼,柳氮磺吡啶和肼苯哒嗪的代谢,这些代谢与药物*性(例如肝脏,神经*性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关。

抗结核药物NAT2基因检测的意义

()通过NAT2基因检测可判断乙酰化类型;

(2)快乙酰化者血浆异烟肼水平较低,可能是治疗失败或复发的原因之一,同时可能因长期药物浓度达不到治疗浓度而更容易产生耐药。

慢乙酰化者接受标准治疗剂量后,由于剂量相对过量,导致异烟肼浓度更高,*性更大。可通过降低剂量,提高用药安全性(减少肝损伤和过敏反应的发生),同时可进行预防性保肝治疗。

因此在使用异烟肼或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三联治疗前,通过检测NAT2基因型,可基于不同乙酰化类型调整结核药物的剂量,有助于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表:NAT2乙酰化类型与用药建议

思考:

由于利福平为引起过敏反应(皮疹等)最常见的结核药物(其次是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异烟肼),因此对于中间和慢乙酰化型患者的联合治疗方案中,应尽可能不选该药物,如果选用该药物,应尽可能降低该药物的剂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NAT2乙酰化类型与抗结核治疗诱发的皮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