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皮肤科六年数据显示,重症药疹近三成祸起别嘌醇,专家提醒痛风药别嘌醇会引发“超敏反应”致死。
6年接诊例重症药疹患者,其中31入的过敏药物均为“别嘌醇”。年8月15日,医院皮肤科公布的这份最新统计数据,再次为痛风用药敲响了警钟。该院皮肤科副主任周小勇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别嘌醇是临床上治疗痛风、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结石最常用的一种药。尽管外包装盒的说明书上明确提示了该药的*副作用,还写了“严重可导致死亡”,但很多入并没当回事。他提醒,这种药可能会引发中*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严重皮肤超敏反应,必须引起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高度重视。
尿酸偏高没必要服用别嘌醇
来自医院皮肤科的临床数据显示,药物过敏引发的重症药疹患者目前已占皮肤病重症患者的40%以上。周小勇向记者透露,临床有四类药最易导致重症药疹,其中一类就是别嘌醇。
近日,医院皮肤科对年6月1日至年9月30日接诊的重症药疹进行了归类统计和病情分析。数据显示:6年来接诊重症药疹患者人,其中31人是别嘌醇引发,差不多三成。
“门诊中有些人一看到血尿酸水平高,担心发展为痛风,赶紧跑去买别嘌醇来降尿酸,这是非常危险的。”医院风湿免疫科副教授*安斌说,别嘌醇是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常用药,非常便宜。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缺点,就是容易引起严重的皮肤反应。
尿酸是嘌呤的最终代谢产物,而嘌呤主要存在于高蛋白食物之中。当尿酸在体内不断蓄积,机体来不及代谢时,痛风就随之而来。现代人偏爱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吃多了就会引起尿酸增高。别嘌醇片的作用机理就是抑制尿酸产生。研究发现,在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原因中,“生成增加”仅占10%,“排泄障碍”占90%。要降尿酸,关键还是要促尿酸排泄。*安斌表示,尿酸超标50%以内,完全可以通过
饮食调节和改变生活方式来降尿酸。如果通过饮食和生活干预,尿酸仍降不下来,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一些促尿酸排泄的药,切不可自己随意买药吃。
用别嘌醇前最好做个基因检测
“重症药疹的发生与个人体质有关。也就是说,服用同一种药物只有少数患者会发病。”周小勇建议,在医院做易感基因检测,评估服用后出现皮肤过敏反应的风险程度。提前发现药物过敏的可能,减少重症药疹的发生。
医院临床药师张杨博士曾做过一项对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研究。她说,携带HLA-B*等位基因的患者,使用别嘌醇后过敏的风险为正常人的80-97倍,而汉族人HLA-B*携带率为8.8%-10.9%。也就是说,一成左右的汉族人要特别远离别嘌醇。
医院药学部个体化实验室药师林奕凯介绍,目前“别嘌醇药物基因检测”已在多个学术组织进行推荐。美国风湿药物学会痛风治疗指南中,明确指出中国汉族人群服用别嘌醇前应做HLA-B*等位基因检测。中华医学会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专家共识也建议,在使用别嘌醇前进行基因检测。
林奕凯告诉记者,他们实验室从年5月起开始进行别嘌醇基因检测,截至目前共检测了多例患者,约12%的受检者检测出携带HLA-B*。对于这类病人,临床医师是绝对不会让他使用别嘌醇的。医院皮肤科林能兴副教授告诉记者,他们几乎每个月都会碰到三五例重症药疹的病患,为此花费二三十万的病患不在少数。
周小勇指出,常用药除了别嘌醇外,还有三类药物也有引起严重药物超敏反应的风险:抗生素如磺胺类、青霉素类、沙星类等;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水杨酸钠等;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拉莫三嗪、苯妥英钠等。他提醒,用药剂量过大、时间过长、多种药物合用等不合理用药,也是引发重症药疹的危险因素。市民在用药前一定要详细告知过敏史,同时仔细研读药物说明书。
吃药后皮肤痒,身上起疹要警惕
每一个入在服用任何一种药物时,其实都面临着过敏的风险。林奖凯说,药物过敏有潜伏期,一般在4天到28天,超敏的入可能用药几个小时就会出现。有些药物致敏潜伏期很长,服药1-2个月后才出现皮疹。他提醒,吃药后要
皮疹、瘙痒、高烧:皮疹是绝大多数药物最为常见的药物过敏反应,药物在体内代谢的时间不同,出现皮疹的时间也会有不同。一旦身上起红点点、起疹子、皮肤瘙痒发红、发烧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去看医生,并向接诊医生讲清楚最近用过哪些药,这能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呼吸急促、气短、血压下降、晕厥:这类过敏反应症状,大多在青霉素等输液药物注射数分钟后出现,一旦出现,必须马上抢救。
嘴、舌、面部红肿发麻: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如普利类的降压药时,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过敏反应。一般来说,不太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停药后很快会好转。
来源:武汉晚报
◆声明: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和信息系来源于互联网,转载仅供传递信息或供个人学习、交流,并非赞同其观点和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版权内容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以便及时更改或删除。中国药房杂志社对原创内容拥有版权,任何人或单位若需复制、转载、摘编,须完整注明出处及标明作者,否则本社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本平台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中国药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