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医院皮肤科凌琬茗和张晓茹,首都医科医院皮肤科徐教生、梁源、张立新、徐子刚和马琳,本文已经发表在《儿科学大查房》年第十二期。
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pityriasislichenoidesetvarioliformisacuta,PLEVA),又名苔藓样副银屑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起病急,好发于躯干、臀部及四肢,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红斑丘疹,伴有水疱、脓疱和结痂,皮损可伴有瘙痒或烧灼感。PLEVA的病因未明,现多认为是,易感机体对外源性因素的不典型免疫反应,也可能与病*、某些化疗药物或雌激素-孕酮治疗等相关。鉴别诊断包括扁平苔癣、银屑病、丘疹坏死性结核疹和水痘。PLEVA为一种自限性疾病,经数周至数月后可自行消退。对于该病部分文献资料支持采取三线治疗方案:一线治疗为口服抗生素、外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调节剂。二线治疗措施为中波紫外线光谱(UVB)或者补骨脂素加长波紫外线(PUVA)光化学疗法。三线治疗包括氨甲蝶呤、维甲酸、氨苯砜和环孢素。对于PLEVA,早期识别很重要。
1.病例介绍
患者男,9岁,主因“全身皮疹1月余,逐渐加重”入院。患儿1个月前腹部无明显诱因出现红色小丘疹,绿豆大小,无瘙痒、疼痛;无发热。未予特殊诊治。之后皮损逐渐增多,并成批出现,累及头面部、躯干及四肢,约10余天后色泽变暗、脱屑,不断出现新的皮疹。20d前患儿因急性扁桃体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超过40℃,就诊于当地诊所,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后体温恢复正常,但皮损仍继续增多,并出现溃疡、结痂。1周前在我院门诊做皮肤活检,病理学检查回报:表皮细胞间水肿形成表皮内疱,疱内可见中性粒细胞及红细胞,基底细胞液化,浅层血管丛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符合急性痘疮样苔癣样糠疹(pityriasislichenoidesetvarioliformisacuta,PLEVA)的临床表现。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患儿自发病以来,无发热、乏力、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无关节疼痛等不适。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2.诊疗经过
入院查体:口腔黏膜光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躯干及腹股沟区域出现粟粒至*豆大小的红色斑丘疹,上覆少许薄鳞屑,刮除鳞屑后未见点状出血,部分皮损破溃、坏死、血痂大部分表面结痂,痂壳脱落处覆有鳞屑,无水疱、网状白色条纹(见图1)。皮肤病理学检查回报:表皮细胞间水肿及细胞内水肿形成多房性表皮内疱,疱内见中性粒细胞及红细胞,基底细胞液化,区域性淋巴样细胞浸润(见图2)。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学检查结果,诊断为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5.19×/L,中性粒细胞比例36.3%,淋巴细胞比例51.0%,红细胞4.72×/L,血红蛋白g/L,血小板×/L;C-反应蛋白(CRP)<8mg/L。未见异型淋巴细胞;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乙肝五项HBsAb(+),余均为阴性;丙型肝炎抗体、梅*反应素滴度、人类免疫缺陷病*(HIV)抗体:阴性;血生化大致正常;抗核抗体(ANA)、可提取性核抗原(ENA)均阴性;红细胞沉降率(ESR)10mm/h;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脏彩超示,目前心内结构未见明显异常;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多。
治疗:患儿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入院第2天,给予环酯红霉素干混悬剂0.15mg/d,1次/d;予氨甲蝶呤5mg,每周口服,用药2d后未新出现皮疹,原皮疹结痂、脱屑。入院第4天,患儿实验室检查回报,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考虑支原体感染,给予阿奇霉素干混悬剂mg/次,1次/d口服治疗,连用5d停用,停药后复查肺炎支原体抗体转阴。患儿皮损处有坏死、结痂,考虑存在感染,故给予莫匹罗星2次/d外用。患儿住院治疗6d,病情稳定,请示上级医师后出院。出院后继续予小剂量红霉素0.15mg,1次/d口服;氨甲蝶呤片5mg/次,1次/周口服;患者出院治疗期间每周复查血常规2次,血生化(包括肝肾功能)1次,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出院后定期到门诊复诊,全身皮肤脱屑,给予外用润肤剂。
3.讨论
3.1概述
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又名苔藓样副银屑病,属于苔藓样糠疹的一种亚型,多见于儿童,无特殊诱发因素[1],发病无种族和地域差异[2]。本病多见于青壮年,起病急,好发于躯干、四肢,黏膜不受累[3],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红斑丘疹,伴有水疱、脓疱、小溃疡、坏死和结痂,皮损可伴有瘙痒或烧灼感。
3.2病因和发病机制
在历史上,因为苔藓样糠疹与点滴状银屑病很相似,苔藓样糠疹曾被归为副银屑病的范畴。现在大部分文献已经取消副银屑病中的点滴型,保留了小斑块型和大斑块型,并且发现,小斑块型副银屑病和大斑块型副银屑病都有可能发展为蕈样肉芽肿,而苔藓样糠疹虽然皮损中有T细胞克隆,但很少发展为皮肤淋巴瘤。因皮损中有T细胞浸润,有学者提出急性痘疮样苔癣样糠疹亦为T细胞增生性疾病[4,5]。急性痘疮样苔癣样糠疹的预后良好,病程多具有自限性,经数周至数月后可自行消退,但也有可能数年不愈,若长期反复发作,可以转化成慢性苔藓样糠疹。
急性痘疮样苔癣样糠疹的病因未明,现多认为是,易感机体对外源性因素的不典型免疫反应,也可能与HIV、EB病*、人巨细胞病*、溶血性链球菌、弓形体感染,某些化疗药物或雌激素-孕酮治疗等相关[6],但未见到有关分离出任何感染性病原体的报道。有报道显示,急性痘疮样苔癣样糠疹可能与外源性抗原(如感染性抗原或药物)引起的一种免疫复合物的超敏反应有关,推测可能是由某种感染灶引起的一种免疫复合物反应[7,8]。有报道显示,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中以CD8+T细胞为主,而淋巴瘤样丘疹病中以CD4+T细胞为主[9]。两种皮损都表现为T细胞为主的克隆性增殖,这种克隆性增殖可能表明,苔藓样糠疹为T细胞皮肤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也有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血管炎性疾病,多数病例的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淋巴细胞血管周围炎改变,极少数严重坏死或溃疡皮损可表现为淋巴细胞血管炎,但是基本无纤维素沉积及血管壁缺失等血管病理性损伤。
3.3临床特点
急性痘疮样苔癣样糠疹的皮损形态为多形性,呈淡红色或红褐色针头至豌豆大小的斑疹、丘疹、丘疱疹或水疱,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中央易出血、坏死,呈暗红色或黑色结痂,症状如丘疹坏死性结核疹,表面覆盖鳞屑,有时可发生深部水痘样水疱。大多数皮损可突然出现于躯干、四肢及腋部,屈侧多见,罕见于掌跖、面部和黏膜,也可泛发全身。皮损陆续成批出现,新旧皮损可同时存在,通常密集分布或散在分布,互不融合,但也偶见部分皮损融合为斑片状结痂。病程长短不一,可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约4周至半年自然消退,甚至可长达数年不愈,愈后留有色素沉着、痘疮样瘢痕。预后良好,无恶变倾向。部分患者发疹前2~3d可伴有乏力、低热、头痛、咽痛、关节痛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本例患儿的躯干及腹股沟区域出现红色斑丘疹,大部分斑丘疹表面结痂,痂壳脱落处覆有鳞屑,符合急性痘疮样苔癣样糠疹的临床表现。
3.4病理学特点
3.5发热性溃疡坏死性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
3.6鉴别诊断
3.7治疗
3.8预后
4.小结
(此处内容略,具体请见全文)
(《儿科学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