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药用小知识
惠及你我他
各位市民朋友!国家卫健委官宣啦!“头孢类抗生素不做常规皮试”年4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年版)》(以下简称“指导原则”)中要求:不推荐在使用头孢菌素前常规进行皮试。
仅以下情况需要皮试:
①既往有明确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Ⅰ型(速发型)过敏史患者。
②药品说明书中规定需进行皮试的。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号)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应逐步取消头孢类抗生素常规皮试。
取消头孢菌素皮试的原因?1.有明确的循证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年版)》和大多数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说明书均未要求头孢菌素用药前常规进行皮试。并且《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年版)》中明确指出:不推荐在使用头孢菌素前常规进行皮试。
2.过敏反应发生率不高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全身性一般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为0.07%-2.8%,过敏性休克罕见(0.%-0.1%),与临床所用几千种药物(尤其是抗菌药)过敏反应发生率相近。
3.皮试结果不能反应真实结果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目前缺乏明确的循证依据。迄今尚无批准上市的头孢菌素皮试试剂,且皮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亦未确定。
4.皮试增加等待时间及患者疼痛
皮试通常采用皮内注射,将皮试液打入表皮与真皮组织之间。由于此处神经末梢较为丰富,做皮试时对于疼痛的感觉特别明显,并且需要等待15~20分钟才能观察结果,对于焦急的患者及家属是极大的煎熬。
5.皮试增加经济负担、浪费医疗资源
由于医务人员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诱发过敏反应存在担忧,头孢菌素皮肤试验被广泛应用于用药前预测过敏反应,这不仅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假阳性结果还缩窄了抗菌药物选择范围。
学点医疗用药小知识
也不尽然哦~~
尽管指导意见提出不推荐在使用头孢菌素前常规进行皮试,但以下两种情况下仍需进行皮试:①既往有明确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Ⅰ型(速发型)过敏史患者。②药品说明书中规定需进行皮试的。
01
切勿盲目相信皮试
由于个体的差异,用药过程当中不能完全的杜绝过敏反应,皮试只对Ⅰ型(速发型)过敏反应(发生时间一般在给药后数分钟到1小时以内,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等)有预测作用,而对Ⅱ、Ⅲ、Ⅳ型非IgE介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如药物诱发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清病、药物相关性血管炎、药物接触性皮炎、固定性药疹、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无预测价值。因此需要随时做好应对药物过敏的对策。
02
如何预防和降低过敏反应风险?
皮试仅为预防过敏反应的措施之一,预防和降低过敏反应风险应更多依靠:
?详细询问和甄别过敏史(认真询问并详细记录:①可疑药物品种;②给药途径;③给药与出现疑似过敏反应的时间间隔;④临床表现;⑤处置与转归;⑥经治医师所做诊断);
?用药期间的密切观察;
?配备过敏反应抢救药品和设备;
?医务人员熟悉严重过敏反应救治措施。
03
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别慌张
秉章处理最重要
①立即停用导致过敏药物,静脉给药者更换输液瓶及输液器,救治过程严密监控心率、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
②肾上腺素(1:):14岁及以上患者单次0.3~0.5ml深部肌内注射,14岁以下患者0.01ml/kg体重深部肌内注射(单次最大剂量0.3ml),5~15分钟后效果不理想者可重复注射,注射最佳部位为大腿中部外侧;
③保持气道通畅,吸氧,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如暂无条件建立人工气道,紧急情况下可先行环甲膜穿刺;
④建立静脉通道(两条或两条以上),静滴晶体液维持血压(液体用量20ml/kg,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必要时静脉点滴多巴胺维持血压;
⑤若有支气管痉挛,可吸入β2受体激动剂;
⑥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1.25mg/kg,最大量50mg,肌内注射;
⑦糖皮质激素:静脉甲泼尼龙40mg/ml生理盐水,或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mg~mg;
⑧任一环节中如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立即就地进行规范心肺复苏术。患者经救治脱离危险后,应留院观察至少12小时。
总的来说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取消皮试,对患者来说减轻了皮试的痛苦,尤其对于不方便做皮试,或者需要紧急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而对医生有了更高的要求,指导原则更加侧重于医护人员临床实际工作中对患者病史的询问及药品选择、对过敏反应的防控水平及救治措施。
来源:医院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后台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