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痛风临床上常用的降尿酸药物有两类,分别抑制尿酸生成的别嘌醇和非布司他,以及促进尿酸排泄的苯溴马隆。这两类药物,是大多数痛风指南推荐的一线降尿酸药物,尤其是前者。对于别嘌醇和非布司他的用药方法和技巧,除了药物说明书中的要求之外,各地痛风指南也有相应的建议。
1、别嘌醇
别嘌醇是一种*嘌呤氧化酶(尿酸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活性抑制剂,它能够阻断次*嘌呤和*嘌呤转化成尿酸,从而减少尿酸的生成,降低血尿酸水平。别嘌醇对*嘌呤氧化酶的亲和力较弱,因此需要重复大剂量给药来维持抑制作用。别嘌醇从年起开始广泛应用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标准剂量为毫克每天。
不过,随着人类体重的不断增加,以及痛风达标治疗的兴起,标准剂量的别嘌醇已经很难满足要求(仅能使不到5成的患者血尿酸达标)。年的欧洲痛风指南认为,别嘌醇的最高使用剂量可达毫克每天。虽然目前大部分指南都倾向于超过标准剂量,但当每日毫克仍不能将血尿酸降到目标水平时,应寻找并纠正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其它因素。
别嘌醇口服后2到6小时血药浓度达到峰值,为维持更长时间的降尿酸效果,可以尝试将每日剂量的别嘌醇平均分成3次服用。所有的降尿酸药物都应该从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别嘌醇也不例外(毫克起始,每2到4周增加毫克)。台湾痛风指南甚至认为,别嘌醇相关药疹平均出现时间为开始服药后47天,因此,在开始服用别嘌醇后,一个月后才开始逐渐加量。
上面提到的别嘌醇相关药疹,是指别嘌醇最严重的不良反应——AHS(别嘌醇超敏反应)。这种过敏反应很少见,但可致命,而且有其特征性的背景:80%的患者有轻微的肾功能异常,50%的患者同时在使用利尿剂,大多数患者在使用标准剂量的别嘌醇后不久即出现症状,大多数患者的HLA-B基因检测为阳性。
2、非布司他
和别嘌醇一样,非布司他也属于*嘌呤氧化酶活性抑制剂,但它和别嘌醇完全不同,具有非嘌呤的分子结构,因此对*嘌呤氧化酶的抑制更加精准,而且小剂量给药就能发挥强大的抑制作用。更重要的是,因为分子结构和精准抑制这些特点,非布司他对参与体内嘌呤和嘧啶代谢的大部分酶都没有影响,所以不良反应要比别嘌醇要小得多。
别嘌醇属于双通道排泄药物,并不完全依赖肾脏排出(49%通过肾排泄,45%经过粪便排泄),因此对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痛风患者是安全和有效的。另外,食物和胃酸不影响非布司他的降尿酸效果,可以在任何时间服用。欧美痛风指南推荐的非布司他常规剂量,起始为40毫克每天,2到4周后可增加到80毫克每天。这种剂量对国内的痛风患者来说,明显是偏大的。
对于非布司他的用法,国内指南还没有明确的推荐,日本指南建议从10毫克每天起始,常用剂量为40毫克每天。在临床实践中,大部分患者都是从20毫克每天开始,2周后如果尿酸仍然不能达标,再加量至40毫克每天。非布司他在体内的半衰期为5到8小时,因此每天用药1次即可。对于降酸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可分成早晚两次服药。从临床观察到的情况来看,隔日用药的效果不理想。
非布司他最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