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风血行风自灭(中)
上海中医院蒋健
血先行,如何行?风自灭,为何灭?欢迎各位朋友们进入由蒋健教授的《说文解字》节目,让我们一一细数,娓娓道来。
-编者按
接上文
⑤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机理是什么?
不言而喻,一定是风病导致了血病,或是血病招致了风病。也就是说,“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补血、凉血、活血化瘀等治血的方法,使机体原有的风邪被清除;二是通过治血以使气血充足、平和、流动,则内风不能生,外风不能入。盖风邪入侵,可以导致气血不和;反之,气血不和,容易招致风邪入侵。诚如清·王清任所说:“治病要决,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不难理解,气血充足并流通是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基础。
⑥有哪些方剂体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精神?
有很多古代治风的名方体现了治风治血的精神。例如治疗行痹的防风汤(《宣明论方》)、蠲痹汤(《医学心悟》),治疗风邪初中经络致使口眼歪斜的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治疗肝阳化风的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虚风内动的大小定风珠(《温病条辨》)、治疗喑痱的地*饮子(《*帝素问宣明论方》),治疗风疹湿疹的消风散(《外科正宗》)等等,不胜枚举。以上治疗各种内外风证的著名方剂都或多或少配伍了治血的药物。
⑦应该如何理解“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这句话中的“血”、“先”、“行”、“自”字?
“血”——血属阴,阴血同类,养血补血的药物一般具有养阴滋阴的作用,反之亦然。故推而广之,“治血”中的养血补血也包含了滋阴、育阴、养阴、敛阴诸法。“先”——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先治血而不是先治风,对此需要灵活理解。既可以理解为先治血而后治风;也可以理解为治血与治风同时并举,无非是起到一个强调的作用,在方药配伍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配两类药物的比例。“行”——血虚则无力以行,血瘀则闭塞难行,血热则迫血妄行,故补血、活血、凉血皆可有助于正常的行血。“自”——可以理解为先治血或仅仅治血,即便不去治风,有时风亦自可随血行而灭,也是起到一个强调的作用。
在一些相对比较特殊的场合,如针灸或外科治疗风疾时,除按经络学说辨证取穴外,还可以配合选择与调理血气有的穴位如肝俞(肝主血)、脾俞(脾统血)、膈俞(血会膈俞)等;或者采取放血疗法进行治疗,同样也是体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精神。风疹瘙痒等许多皮肤疾患的中医治疗,经常需要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所以在中医皮肤病领域,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出了发挥,颇有参考价值,故特摘录其主要学术观点于下:
1.血虚生风证治:症见皮损色淡,皮肤干燥,甚则叠起皮屑,瘙痒无度,遍布抓痕,轻者角化肥厚,重则干涸皲裂、招动出血。毛发枯槁脱落;甲板干枯不泽,脆裂枯厚。可伴有心烦失眠,面色无华,口唇色淡,头晕目眩,舌淡脉细。多见于老年皮肤瘙痒病、鱼鳞病、静止期银屑病、慢性荨麻疹、玫瑰糠疹、脱发、脂溢性皮炎、甲剥离症、甲板营养不良、皲裂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血虚生风生燥证。治以养血润燥,消风止痒。方选滋燥养荣汤(《证治准绳》),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等化裁。常用生熟地、当归、赤芍、元参、首乌、沙参、麻仁等滋阴补血,秦艽、地骨皮祛风湿退虚热,荆芥、防风、白鲜皮、刺蒺藜祛风,故可有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之功效。
2.血热生风证治:症见肤生红斑及风团,斑疹基底颜色鲜红,触之灼热,重者可见掀热潮红。可见层层脱屑,瘙痒剧烈,搔抓无度,抓后渗血。或头发成片秃落,重者须眉俱落。可伴有心烦口渴,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溲短赤,舌质红赤,苔*,脉象弦数等。多见于进行期银屑病、玫瑰糠疹、多形性红斑、药疹、脂溢性皮炎、斑秃、白发及红皮病等血热生风证。治以凉血清热,消风止痒。方用清营汤(《温病条辨》)、凉血五花汤(《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等加减。常用生地、当归、赤芍、丹参凉血活血,*芩、苦参清热解*,蝉衣、薄荷、荆芥、防风、白鲜皮、地肤子祛风止痒,而起到凉血消风之功效。
未完待续
(图文编辑李威)
①玉一斋
②医生圈
石羽全人发煌古义,融汇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