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是为了治病,通俗地讲,这就是给人体纠偏,机体对药品会因品种及药量等产生不同反应,所谓是药三分*,*的产生是药品与使用者这两方的共同作用。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物监测中心的规定,药物不良反应指的是正常剂量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从标准的定义可以看出,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不属于药品不良反应,也就是说,有些药品带来的机体损害不能归因于药物本身,属于“药是好药,用法不当”。药物不良反应是复杂而多样的,主要包括副作用、*性反应、后遗效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等。请记住一个重要的概念,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以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还要注意,说明书中标注的只是按规定量和用法正常使用下可能出现的情况,特别是对联合用药的禁忌是无法穷尽的,因此,要尽可能减少多种药物共用,以免引起不可预测的不良反应。
我们当下的生活环境是,街上的银行和药店远比公厕多,药品广告也常在电视中充当霸屏角色。药品的品种日益繁多,各种误导和欺诈也层出不穷,同时,有些疾病的发生率也的确是逐年增多,同胞们的身心同时出现问题,药品不良反应自然也就不断增多。年正式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是.9万,其中新的和严重的为43.3万,较年增加2.2%,按给药途径看静脉注射占61%,占比升高1.3%。
对于老百姓而言,对待药品还是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能不用药就不用药;二是能口服的就不注射,尤其是要尽量减少静脉注射。减少用药的理由是那些大家熟知的或是常用的药,恰恰是不良反应报告最多的,比如在年在万报告中,抗感染药不良反应就占了51.8万例,数量排名前3的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品种排名前3的是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曲松。而抗感染药物不良事件中,注射剂占比为82.1%。年的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注射给药占61%。当下,一场严格的禁输令正在全面推进中,也许经过轰轰烈烈的管理,没地儿打吊瓶,慢慢地大家也就会改变观念,不会再盲目认为输液会让病好得快,不会再觉得不吊瓶不算看病啦。
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从药品本身看,与药理作用、药物的杂质、药物污染、剂量、剂型、质量等有关;从机体因素看与种族差别、性别、年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血型、营养状况等有关;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环节是给药方式,这包括误用、滥用、给药途径有误、长期使用蓄积、联合用药不当、减药或停药等。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由于存在药品的相互作用,因此,药品的不良反应是随着联合用药而增多的,种类越多不良反应越多。西药、中药、偏方一起上,那就更易出问题,而且这类不良反应往往是没有循证资料的,您总不能让药厂生产出抗癌药后再做祖传药酒与药品反应的试验吧。
药品不良反应按程度可分为轻、中、重3级,轻度反应是指症状轻微或不发展,一般不需要治疗;中度反应是症状明显,重要器官或系统功能出现损害;重度反应是指重要器官或系统出现严重损害,导致残疾或危及、缩短生命。判断药品不良反应可从6个方面观察,第1个要点是看症状,如过敏性休克、皮疹等与原发疾病的表现完全不同的症状,或者是矛盾现象,比如使用药物停药后出现反跳性血压升高、用药后出现水肿加重等。
观察药品不良反应还要从时间序列考虑,判断不良反应出现的第2个要点是严重的反应,比如过敏性休克常会在用药后几秒至几小时内突然发生,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常在用药后几分钟至12小时发生,支气管哮喘也是在用药几分钟内就发生;第3个要点是服药30分钟到2小时内发生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多是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第4是用药引起血清病样反应、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多发生在10天左右,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型药疹则出现在用药几小时至28天内;第5是有些药物不良反应是出现在停药以后的,比如长期使用心得安、可乐定降压,在停药后出现反跳性高血压,连续使用抗凝剂停用后可出现高凝状态伴血栓形成;第6是在停药较长时间后出现不良反应,比如保泰松、氯霉素等会在停药较长时间后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种反应就是后遗效应。吃药治病,首要的是安全,用药前就要了解药品的可能不良反应,不能连说明书都不看。看病时也要向大夫说明自己的服药史和不良反应情况。药到嘴里后,不能坐等效果,还要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果有不良反应就先停药并及时就医,进行专业咨询和处置。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