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的厕所读物选择了芥川龙之介的这本《罗生门》短篇小说集(附有散文《大川之水》)。短篇小说和小品文是最适合作为睡前读物,嗯,或者厕所读物的。因为篇幅短小,每篇内容独立完整,看完一篇,也能舒舒坦坦睡个好觉,嗯,或者不至于因为过度沉迷内容而导致痔疮越来越严重。
高中时课外篇目有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看完觉得,“唔,这样的作家也能得诺贝尔奖吗?”到后来看过日本电影《步履不停》《海街日记》这些之后,突然就有点感受到了川端康成笔下那种侘寂之美。风很大的村上春树也只看了《挪威的森林》,看完心里有点压抑,是和看川端康成截然不同的感觉。再后来是因为一句“人间不值得”去看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有些敏感脆弱的情绪,引起了我的共鸣。然后在百度太宰治的时候,知道的芥川对太宰治的影响。就很好奇,一个这样敏感脆弱“病娇”的作家,他心向往之、渴望获得认可的文人,是怎样的呢?
1.短篇“*才”
小说集后面附有芥川的创作年表。真是高产啊。大学毕业的这一年(年)从3月到11月,出版的主要作品就有12篇,包括获得夏目漱石赞赏的《鼻子》,广受好评的《山药粥》《手绢》。
身体抱恙,承受神经衰弱、药疹、胃痉挛、肠炎、心悸等病痛折磨的情况下,依旧发表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年),比如你肯定听说过的《竹林中》(对,就是被黑泽明改编成电影《罗生门》的那篇小说),还有我觉得写得很有韵味的《六宫公主》《阿富的贞操》,以及很适合拍成武侠电影的《报恩记》。
在我手上的这本小说集里,收录的短篇中,带有魔幻色彩的比如《鼻子》《*粱梦》《魔术》《杜子春》,类似宗教小说的《基督徒之死》《圣·克斯里朵夫传》《南京的基督》,还有看起来是童话故事,但实际并不仅仅是童话的《蜘蛛之丝》《小白》,当然,令人啧啧称奇的还要算芥川对人性剖析的那部分小说,如《罗生门》《竹林中》《戏作三昧》《袈裟与盛远》《枯野抄》《毛利先生》《疑惑》《秋山图》《山鹬》(这一篇写的是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的友谊,哇哇哇)《报恩记》。
窥一斑而知全豹。就这么一本小小的薄薄的小说集,就可以看到这么多题材、风格迥异的小说,果然是太宰治膜拜的男神。
2.故事性
短篇要做到故事性强比长篇难。这一点我想大家都认可吧。在有限的篇幅里,腾挪转动,恰到好处的人物刻画,曲折离奇的故事线索,才能让读者阅后也能在心里留下深刻印象,不至于混入其他的阅读体验中。
芥川的故事性强到什么地步?我刚刚在对他这本小说集作品进行粗浅分类的时候,看到标题我就回忆起了内容,顺便把当时看完后的心理感受也一并回忆起来了,并且毫无搜肠刮肚的艰涩。就跟我们小时候看《西游记》一样,一看标题,就立马知道这一集的妖怪是谁、孙悟空是怎么打败它的、八戒这一集又有什么搞笑的事一样记忆深刻。
在我看过的其他短篇中,能让我有这种印象的也就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了吧。
随便举一篇为例吧。像我这样的小朋友,当然最喜欢童话故事啦,《小白》讲的是一条叫小白的全身雪白非常可爱的小奶狗有天在路上看到它的好邻居好朋友小黑深陷猎狗人捕杀的危险中,但是懦弱胆怯让它在看到猎狗人凶狠的眼神后,选择自己逃之夭夭,它听到了小黑被套走的惨叫,惊*之中跑回主人身边,却从主人的惊讶、厌恶中发现自己竟然变成了一只丑不拉几的黑狗!于是它只能离开曾经温暖的家,四处流浪。对小黑的愧疚,对流离失所的悲痛,让它心灰意冷,于是它各种作死,穿过铁轨啦,跑进火海啦,与大蟒蛇大战三百回合啦,在它这样执着求死的过程中,它反而成为了营救其他动物、小孩的犬中英雄!小白最后想再看一眼曾经的主人然后真正了结自己,或者被主人当作陌生野狗打死也算死后瞑目,却意外发现自己又变成了当初那只雪白可爱的小狗狗了,重新获得了主人的喜爱。
看到结局小白哭了,小主人也哭了那里,我就想起了电影《一条狗的使命》。你看,这篇小小的童话,它的叙事其实也是充满匠心的。起笔就把我们拉入一种紧张的氛围中,猎狗人藏在背后的套索、凶狠的眼神,而自己朝夕相伴的好朋友却对身边的危险浑然未觉,吃着猎狗人扔的面包。我们站在小白的视角,内心肯定是特别渴望能提醒朋友,可是猎狗人那凶狠的眼神像镭射光一样扫过来的时候,心里害怕、战栗。我只是一条小小的只会卖萌的小奶狗啊,别说救朋友了,就说我自己,其实也是在危险的边缘啊。
后面又从双视角来叙事。先是巧妙地借由罗列新闻报道让我们知道小白此时作为一条大黑狗英勇地在各种危险境地下救出了人类的婴孩、宠物,甚至让市长都下令禁止捕杀野犬(这里照应小黑被猎杀的惨剧,救赎意味更强烈),让我们感动于小白已经由那只胆小怯懦的小奶狗蜕变成勇敢强壮的黑犬。而紧接着又从小白的自言自语中袒露它的这些义举不过是因为它对自己内心卑怯、外表丑恶的厌弃。它不过想用死来结束这些痛苦。
这种对比反差,有黑色幽默地揶揄。也许生活中那些被表彰的英雄行为不过是他人机缘巧合下的无心插柳,甚至,印象里有新闻是说小偷行窃却发现主人病危,于是报警急救,反获嘉奖的事。还有杭州保姆纵火案,不也是一种反差吗。雇主对保姆包容体谅,大方相助,按常理的话,应该是保姆更加尽心尽责,最终与雇主一家形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亲密关系啊,但是现实反转,善良如小白兔的林先生一家,被大尾巴狼的保姆纵火,家破人亡。
这种反差,也是构成故事性的因素之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让读者在哑然的同时,又加深了印象,并且还能引发读者思考。
作为童话,芥川还要做到逻辑自洽。比如狗狗怎么会听得懂人话,但人听不懂狗语?芥川说狗之所以能学会耍把戏就是因为它能听懂人话啊,而人学不会暗中观物、辨别气味,就是因为人听不懂狗语。怎么样?是不是没毛病?有了这个大前提,读者在把它当童话看的同时,又多了一分真实可信的意味,好像在现实中真的会发生这样的故事呢。
3.视觉感
一篇好的小说要能改编成电影,除了故事性强以外,还需要有视觉感。小说是文字的游戏,而电影是视觉的娱乐。虽然都是讲故事,人物、情节、环境,两者都具备着,但能否用文字在读者的脑海中勾勒画面,就是小说是否适合改编成电影的分野。
而芥川的小说,真的真的非常适合啊。
《竹林中》已经被改编成为经典,我就不班门弄斧去分析了。我再举一个我很喜欢的一篇《阿富的贞操》。这篇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很简单,但是我觉得画面感绝了!我看的时候,完全不受控制地在脑海里“重现”画面,好像我已经看过了这部电影,不过是通过文字重温一样。
……古河屋*兵卫家撤走后,只留下一只大公花猫,静静地趴在厨房的角落里,面对着一只鲍鱼壳。家中门窗紧闭,一过午后,四处黑黢黢的,听不到一点儿人声。耳边唯有连日不断的雨声。看不见的房檐上,忽而暴雨如注,忽而不知什么工夫,又消失在半空里了。每当雨声一大,那大花猫就睁圆一对琥珀色的眼睛,在这连炉灶都看不清的厨房里,射出两道瘆人的磷光。等知道是哗哗的雨声,没有别的动静,猫便又一动不动,把眼睛眯缝起来。……他先把包着旧汗巾的脑袋伸进来,侧耳听了一会儿屋里的动静,认准了屋里静悄悄的没人,才偷偷溜进厨房,只有身上裹着的席子是簇新的,雨淋湿的印子还很分明……
这样的环境和人物刻画,已经不需要导演动脑子了,只要对照文字,摆好道具,造型师做好造型,灯光师调好光线,摄影师找好角度就可以拍了啊。
再比如人物的心理描写。大段大段细致刻画,我觉得但凡任何一个有点觉悟的演员,看了这些关于角色心路历程的刻画,都能通过眼神、表情把角色演绎好。
惟然僧正要把羽毛牙签的白尖儿触到师傅嘴唇上,顿时,一阵恐惧突然袭来,竟同死别的悲哀毫不相干。师傅之后,下一个死的该不会轮到自己吧?……等他坐到枕边,往师傅嘴唇上小心翼翼地点水时,因为恐惧作祟,对师傅临终的容颜,几乎不敢正眼去看。不,以为是看过一眼,偏巧芭蕉嗓子里堵着痰,有轻微的响动,刚鼓起勇气来,就给吓了回去,没敢再看。“师傅死后,没准死的就是自己了。”——这种预言,不断在惟然僧的耳畔絮聒。待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小小的身子缩成一团,脸绷得越发紧了。光翻白眼,尽可能谁也不瞧。(《枯野抄》)
瞅瞅,这样冷峻简练的笔触,就把一个畏惧死亡的和尚形象从小说中的一众人物中抠出来了。而且又带有一种反差——本应参透生死的僧人,却始终陷于对死的恐惧。我好像还能看到芥川先生在写这个人物时嘴角有一抹揶揄的坏笑。
4.高慧勤老师的翻译
读外国作品,找对译本很重要。我记得高中时从图书馆借了一本《呼啸山庄》,完全看不下去。因为图书馆的书基本都是捐赠的,可能有些捐赠的版本就是不怎么好吧。去年又再次看了一遍《呼》,结果从开头就被深深吸引了。所以有时候碰到不好的本子,影响我们的阅读兴趣或者阅读体验,不要下意识就否定经典,而要去寻找更好的译本。
高慧勤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日语专业,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会长。就这么两句简介,让我双膝不由自主就想跪下。而且我在阅读芥川这本书时,除了有时候人名、地名会让我产生跳脱感外,其余绝大部分都没有感觉到看的是日本的文学作品,甚至体味出有一种中国古典文学的典雅在里面。当然,这也是因为芥川从小浸淫于东方文学,“汉文修养出类拔萃”,但也离不开高慧勤老师追求贴近原著的译著风格。一个优秀的译者,既要精通本国文化,又要精于原著作品的内容、写作背景以及作者写作风格。
随便从书中拿出几句,让大家感受下这种典雅:
寺内的银杏和七叶树,一夜之间便落叶满庭,金*一片,光灿耀人。兴许是塔顶挂了霜的缘故,熹微的晨曦中,九轮熠熠生辉。(《鼻子》)九轮:传说天上有九个太阳,所以九轮即太阳的意思。
这是个小小的村落,地处琵琶湖畔,与昨日大异其趣,阴霾的天空下,只有疏疏落落的几椽茅屋。岸边的松林间,露出一泓湖水,意态清寒,水面上灰蒙蒙的涟漪,彷佛是忘了打磨的一面镜子。(《山药粥》)
还有符合人物身份的半文言式的对白,在《戏作三昧》《秋山图》中比比皆是。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古诗是最难翻译的,因为古诗的这种跳跃式描写、碎片化表达,讲究的就是一种意境,但一经翻译,意境全无。同理,日本的俳句也是很难翻译成别的文字的,除了中文,短小精简的几句,充盈着禅思哲理,正好需要汉字的含蓄来体现。虽然汉字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表现力,但如果没有渊博的古代文学打底,翻译出来也会有隔靴搔痒的隔阂感。但高老师就真的做到了浑然天成。
病卧羁旅中,梦萦枯野上。(《枯野抄》)
如果不了解平仄韵脚的,认为这是一句古诗也毫不奇怪吧。
总之,看完这本小书,对芥川先生和高老师的文才佩服之情有如三伏的气温,同时,让我对于浩瀚的文学世界更加神往。对生的有限和文学经典的无穷所造成的紧迫感,让我顿觉视野开阔、前路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