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的“是药物三分*”中的“*”,即是指药物的副作用。
药物在治疗身体的病症时,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因为药物经过肠胃被吸收至血液后,会作用于身体内的多个靶点,
但是并不是每个靶点都需要药物来治疗,这样就会伤及无辜。
很多人觉得“是药三分*”中的“*”是药物对身体的*性,会引起身体严重的不良反应。
于是,人对药物产生了恐惧和排斥,生病后讳疾忌医,一直拖着。
最后,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小病拖成大病,得不偿失。
每个人的身体情况,和疾病特征都不同,
在使用同一种药物时,治疗效果不同,副作用的严重程度也不同,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副作用,也不是所有的副作用都会表现出来。
所以,“是药三分*”这句话实际上想要表达的是:凡是药物都有副作用,不要随便吃药。
其实古人也早有详细论述。
《*帝内经·素问》中把中药分为大*、常*、小*、无*四类,
并提出“大*治病,十去其六;常*治病,十去其七;小*治病,十去其八;无*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原则。
我们可以看到古人不仅认识到中药存在*副作用,而且还懂得把握用之,
即用有*副作用的中药治病时用,患者病情好转到一定程度就要停用。
*副作用越大的中药越不宜久用,病好即停。
《诸病源候论》是中国最早论述以内科为主各科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
该书对天南星、朱砂、木通、半夏、瓜蒂、洋金花、藜芦、草乌、火麻仁、白果等百余种常见的有*性的中药进行阐述,
提出“凡药物云有*,及大*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的观点。
《神农本草经》是东汉时期中医理论著作,该书收录了种药物,
并按药物*副作用大小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三大类。
下品有种,均属不可久服、多服的有*药物。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某些天然中药不仅有*副作用,而且有诱发肿瘤的风险。
比如槟榔内含槟榔次碱,款冬花含有双稠吡咯啶类生物碱,白屈菜中含苯骈菲啶类生物碱;
茴香、肉豆蔻、胡椒、细辛等中草药挥发油中的*樟醚、异*樟醚和二氢*樟醚均为苯丙烯类衍生物,都可能诱发某些癌症。
木通、千年健、土贝母、斑蝥等中药,服用不当可能出现尿量减少、尿闭或尿频量多,甚至可能引发尿*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多种中药产生相同或类似的不良反应,如:穿心莲、天花粉、大*、*柏等均可发生湿疹皮炎样药疹;
板蓝根、金银花、当归等均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因此要转变“中药药性平和,无*副作用”的错误观念,合理用药,辨证施治,化弊为利。
中药讲究“中病即止”,也就是药物一旦起效,疾病痊愈,就要停药,不然就可能出现副作用。
如果不恰当的中药长期服用,其副作用得到累加,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因此,服用中药一定要遵循医嘱,痊愈了便不再吃药。
如果吃完药后还需继续治疗,要请中医师重新调方,才能有效避免副作用。
有些具有一定*性的中药,经过合理的煎煮处理,是可以消除或减少*性的。
比如生附子需要先煎,煮较长的时间,才能减少其温*之性。
因此,中药在煎煮时一定不能马虎,要按照要求,认真处理。
总之,如古文所说:“药之治病,无非以*拔*,以*解*。”
不论西药还是中药,这种“*”性正是它的治疗原理所在,
运用得当,便能治病;
运用不当,其“*”性便成了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医院中医师的指导下,严格遵循医嘱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药的治疗效果,使疾病得到有效治疗。
我是小鹰,致力于为国人提供更通俗易懂,简单有用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